欢迎来到井冈山红井冈培训基地官方网站!
井冈山领导干部红色教育培训

井冈山人物

正文

8、“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时间:2021-05-22来源:阅读:()

1914年春,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四师春季开学的学生和一师秋 季开学的学生同编入一班。毛泽东先编在预科三班,后转人本科第八班。 由于四师和一师合并,杨昌济也来到了第一师范执教。

毛泽东转学到一师后不久,就认识了同在一个年级的蔡和森、张昆弟 和陈昌。陈昌是二班生,蔡和森、张昆弟是六班生,毛泽东、罗学瓒是八班 生。几个人由此相识并志同道合。

蔡和森是1913年秋考人了湖南一师的。值得一提的是,他来长沙读书也与毛泽东一样有着一番故事。

蔡家是湘乡永丰的一家大户,开设的蔡广益酱园兼南货店,以经营“永丰辣酱”出名。祖父蔡寿崧弃商从戎,投人曾国藩的湘军,曾当过哨长。但是,其子蔡蓉峰却从小不善读书,长大又不善经商,长年在家无所作为,直到30多岁时,才利用父亲参加过湘军以及岳母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总办聂缉槊的亲戚的关系,远道到上海,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捞到了一官半职,并得到清廷诰授“奉政大夫,州同衔,补用从 九”的衔称,被局里同仁尊称为“蓉峰大爷”。他就是蔡和森的父亲。蔡和森 的母亲叫葛兰英,出身于湘乡荷叶乡望族,与革命女侠秋瑾为好友,与蔡 蓉峰生有5个儿女,蔡和森为老五。

1911年秋,蔡和森16岁时才进双峰初等小学堂。第二年春,又进了双 峰高级小学。1913年春节刚过,他同表兄葛光宙从永丰动身,步行180华 里,经湘乡到湘潭,搭小火轮沿江而下,来到湖南省会长沙求学。结果,双 双考入新开办的长沙铁路学堂。然而,好景不长,这年8月北洋军阀卷土 重来,铁路学校停办。蔡和森只读了半年书,被迫又回到了家乡永丰镇。

此时,父亲蔡蓉峰已弃官回乡。他不事生产,坐吃山空,日子越来越不 好过,加之思想守旧,和葛兰英母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蔡和森从长沙 辍学回来时,蔡蓉峰受人500块银洋的聘礼,将三女儿蔡咸熙许人为小媳 妇。结果,葛兰英母子和蔡蓉峰发生激烈的冲突。然而,蔡蓉峰却利令智 昏,竟然持刀要杀葛兰英母女。最后,在亲友和邻居力劝下,这场风波才暂告平息。

蔡蓉峰的做法使妻子葛兰英深深感到,这样的家庭实在不能再维持下去了。她决心同儿子一道,离幵永丰,离开蔡蓉

峰,到长沙去学门职业,谋自己的独立生活。

此时,葛兰英已年近50 了。这样的年纪,远道求学,也极大地鼓舞了两个女儿。三女儿蔡咸熙,决心不让父亲把自己推进火炕,要求母亲同去长沙;嫁在衡山刘家的大女儿蔡庆熙,丈夫已去世,而婆家平日待己苛刻,也取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决定带着3岁的小女儿刘千昂,同母亲一道去长沙。

1913年秋季,葛兰英带着儿子蔡和森,女儿蔡庆熙、蔡咸熙和外孙女 刘千昂,一家三代共5人,来到了长沙。

辛亥革命后的长沙,风气较为开放,思想较为活跃。在读书救国的呼 声下,各种学校纷纷设立。这时为了教授妇女职业知识而设立的“湖南女 子教育养习所”正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知识妇女人学,它正适合葛兰英 的要求,于是,她改名葛健豪,前去报考。然而,学校见她年已50,又是小脚 妇女,没有同意。但是葛健豪求学决心已定,结果,蔡和森替母亲写了个呈 文,递到长沙县署,指控学校不准公民行使受教育的权利。长沙知县看到 50岁的葛健豪竟然领着儿女,到县衙门来要求进学校,认为这是值得大为 提倡的事,欣然提笔在呈文上批了“奇志可嘉”4个字,并派人通知养习所 破格录取。随后,蔡咸熙则改名为蔡畅,也进了周南女校初级班,蔡庆熙先 入自治女校缝衣班,后转衡粹女校,外孙女刘千昂则进了周南女校附设的幼稚园。随后,蔡和森考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蔡家三代人赴长就学,一时 传为佳话。

蔡和森是湘乡永丰人。毛泽东的外祖母家亦在湘乡,并且他曾在湘乡 东山学校读书。同乡观念使他们很快相识,并成为挚友。

蔡和森在一师,与张昆弟等同学编在第六班。张昆弟,桃江人,1913年 考人一师。二班生陈昌,字章甫,浏阳县人,1911年考入长沙中路师范学 校,后中路师范学校改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他因此也在湖南一师。

此时,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罗学瓒、张昆弟等人正值青春年少,都胸 怀大志。在学校里,他们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俭朴,不修边幅;他 们经常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和对时政以及社会问题的看法,对学校的一些 陈规陋习,提出批评和建议。在这5人中,毛泽东学识渊博,为人奔放,才 华横溢,他的远大抱负使蔡和森他们深为钦佩;而蔡和森学习勤奋,修身 严谨,见事敏锐,说理透彻,也是“内有恢恢之志”的志诚青年,毛泽东和他 两人尤为相知。面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他们深为国家担忧,萌发了救 国救民的革命思想。

杨昌济在第一师范主要是教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尽管他 曾在日本留学6年,又在英国留学4年,但始终不离中国的理学传统,喜 讲周、程、朱、张。杨昌济教书不善辞令,但他道德学问好,知识渊博,也不 装腔作势,因此,他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钦佩。

渐渐,以他为中心,身边聚集了以毛泽东、蔡和森为首的一群认真思 想、认真求学的学生。

不久,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罗学瓒、张昆弟等组织了一个哲学研究 小组,介绍读物,讨论读书心得。毛泽东和蔡和森邀请杨昌济担任指导。

杨昌济欣然答应。

以后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罗学瓒、张昆弟等 人就集合在一起讨论有关读书、哲学问题。大家每次聚到一起,就把自己 一个星期的看书心得自由地进行讨论,有时也随手拿起旁边一个人的日 记看看;然后,进行探讨;遇有问题,便向杨昌济请教,杨昌济则耐心解答。

时间一久,杨昌济和一师的徐特立成了毛泽东和蔡和森最为敬佩的老 师,而在杨昌济先生的门下,也有两位最器重的学生,一位就是毛泽东,另 一位是蔡和森。后来,杨昌济在1915年给好友章士钊的信里介绍毛泽东 和蔡和森时,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奇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 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本文来源《杨开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井冈山红井冈培训基地整理编辑发布。


网站首页

拨打电话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