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22来源:阅读:()
杨昌济全家迁往长沙时,在离长沙不到100里的湘潭韶山冲,一位字 润之、名叫毛泽东的年轻人也来到了湖南第四师范求学。
毛泽东长杨幵慧8岁,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他的家乡韶山冲是和 板仓冲没有什么差别的湖南农村,但是,他的父亲毛贻昌并不是一位像杨 昌济这样学问高深的人。毛家世代务农,毛贻昌虽然读过几年私塾,但从 17岁时就开始当家理事,算算数记记账还行,他对什么书呀、学问呀概无 兴趣。
杨家在板仓是书香世家,几代大户;而毛家在当地只能算是暴发户。 毛家一直家境贫困,毛泽东的髙祖父叫毛四端,当家时他不满贫穷,借债 买田,结果欠下一屁股还不清的债,到祖父毛翼臣时,毛家仍被债所累,生 活艰难。后来毛贻昌靠贩运谷子做买卖,毛家才发了起来。到1903年时, 毛贻昌在韶山冲拥有田产22亩,每年收稻谷80担。毛贻昌娶妻文氏,共 生5个儿子。长子、次子早在襁褓中就夭折,因此,毛泽东排行老三,实际却是长子;毛贻昌还有二子,即老四毛泽民、老五毛泽覃。
毛贻昌靠勤俭苦干发家,吃苦耐劳,性格刚毅顽强,但是苛刻、悭吝,并且家长作风严重。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对儿子们却从来既没肉也没蛋吃。对于孩子们的读书,他更是没兴趣。少年时的毛泽东因为读书常 常与他发生冲突。
毛泽东从小就具有旺盛的求 知欲,而毛贻昌让儿子上学的目 随SR要他能记账、会引用经 嘗’书去贏得官司就可以了。结果,毛 _泽东读了 5年私塾后,父亲就不让他再上学。在辍学的两年多时间里,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除帮助父亲记账外仍然如饥似渴地苦读。
毛泽东不仅爱读书,而且年轻气盛,好打抱不平。一次,他抖落了族长毛鸿宾倒卖粮谷的行为,毛贻昌怕儿子惹出事来,打算
送他到湘潭一家米店里当学徒。可是,16岁的毛泽东却渴望到湘乡新式的学堂东山小学去读书。结果,父子之间又发生了矛盾。最后,母亲文氏夫人站在儿子一边,并请来亲朋邻居说情。最后,毛贻昌只好答应了儿子读书的要求。
东山高等小学堂是湘乡戊戌以前最早兴办起来的新式学堂之一,学堂虽然也教经书,却主要实行新法教育,讲授新学内容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校长李元圃和杨昌济一样,是一个有着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早 晚点名时,经常向学生讲一些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欺压的历史。毛泽东听了,深为祖国的命运而忧虑。
东山高等小学堂给了毛泽东新知识的同时,更向他展示了一个比韶山 冲广阔得多的世界,这激起了毛泽东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了他远大的 政治抱负。1911年春天,毛泽东挑着行李走到湘潭,跟着东山学堂赴长沙 任教的贺岚岗老师来到了长沙。经贺岚岗老师推荐,他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长沙是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毛泽东初到长沙,便被这里激荡 人心的革命气势所感染。但是,他在湘乡驻省中学没学几个月,武昌起义 爆发,于是,毅然投笔从戎。10月底,他在长沙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 一营当了一名列兵。然而,革命很快过去,当兵又成了混日子。1912年春, 毛泽东决然离开兵营,继续去求学。
随后,他报考著名的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并以 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然而,入校后,毛泽东觉得学校的课程有限,校规也 非常呆板。其间,国文教员借给他一本《御批通鉴辑览》,他读了以后,得出 结论:不如独S看书学习。6个月后,他退了学,寄居于长沙城新安巷的湘 乡会馆,然后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自读。
谁知这种自学生活没有坚持多久,就不能继续下去了。因为他住的湘 乡会馆里,不但住着许多学生,同时也住着许多退伍或者被遣散的士兵。 他们既没有工作,又没有钱,经常和学生吵架。一天晚上,还爆发了一场战 斗,士兵们袭击学生,甚至企图杀死学生。毛泽东躲在厕所里,直到战斗结 束才出来。这时,父亲毛贻昌也认为他这样自读是不务正业,拒绝供给生 活费用;除非毛泽东继续进学校读书,他才寄生活费。
毛泽东只好寻找新的住处,并认真地考虑自己的职业。最后,他选择 了教育。他觉得自己最适合教书。此时,正好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登出 了招生的广告,广告宣称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而且是培养小学教师。这 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他的这一计划也很快得到了父亲的同意。
1913年春,20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人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 学校。在此,他认识了来自湘潭马家河的罗学瓒,两人同学。
毛泽东考人第四师范时,杨昌济正在这里执教,教授伦理学。此时他还兼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育学教授。于是,杨昌济成为毛泽东的伦理学老师。
毛泽东考入师范以后, 仍是非常好学,他的作文写 得特别好。每每他的作文一 出,往往是全校轰动,教员把它贴在学监室的对面走廊墙壁上,课余时,让其他 同学传读。但毛泽东并不自恃聪明骄傲自满,相反,他更加用功,晚上学校规定的自修时间短了,他就在寝室里继续读书,学校吹号熄灯了,他就自备一盏 灯,下面用一节竹筒垫起,坐在床上看书,有时通宵不眠。
毛泽东在学校里虽也照例上课,但很注重自修,订有自己的读书计 划,他喜欢社会科学,对其他不切实用的功课兴趣不大。其中,他对历史和 文学很喜欢。
长沙城里曾有人举办过“船山学社”,每星期日设座讲学,讲王船山的“知”与“行”,毛泽东常去听讲。王夫之的民族意识特别引起他的注意。
与此同时,毛泽东对杨先生教授的伦理学、哲学和教育学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渐渐地,他开始向杨先生请教。
杨昌济看到毛泽东这个农家出身的学生,好学深思,成绩优异,十分赞赏。而毛泽东因杨昌济学识渊博,诲人不倦,也非常敬佩。没过多久,师生之间就开始频繁往来了。
毛泽东与杨昌济的交往,无形中为毛泽东与杨开慧以后的相识、相知架起了一座桥梁。
本文来源《杨开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井冈山红井冈培训基地整理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