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18来源:阅读:()
母亲是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长达80多年的革命生涯 中,她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忘我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母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一生。她 的一生几乎亲历和见证了我党、我军和我们国家所有的重大事件。她是 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她的经历 包含了我党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她很想亲笔把自己的经 历写出来,供党史工作者研究参考,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精神财富。 在工作期间,她没有时间坐下来写。离休了,有足够的时间静下来,回 顾自己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把那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留给后人 作为借鉴和警示。
在母亲去世后,我们整理了母亲的遗稿,写得比较系统的是《从湘 南起义到井冈山》,其他的回忆录有许多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片段。例 如,《关于江西富田事变的经历》《从延安经西安到迪化的回忆》《关 于延安整风的一点情况》等等。
《从湘南起义到井冈山》一稿,她抄写和修改了多次,最后我小弟 媳韦黎明在文字上做了加工和处理,还打印了几份。可见母亲在写回忆 录时是多么的认真啊!
《从湘南起义到井冈山》一文,在陕西《天人古今》杂志1998年第 4期、第5期上连载。这本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 省委员会、韩城市司马迁学会。
母亲的这篇回忆录写得比较全面系统。其中有如下二级标题:“碕 石暴动的‘彭家将,”、“向井冈山前进”、“会师井冈山”、“官兵 平等共度艰苦”、“打柳州的教训”、“艰苦岁月的婚礼”、“坚守井
冈山的斗争”。
母亲早在1979年12月就写过一篇回忆我父亲的文章,题为《共同战斗的岁月一回忆陈正人同志》。这篇文章是母亲口述,由我弟弟陈洪 生记录整理的。
这篇文章比较长,其中有5个二级标题:“战斗中结成伴侣”、 “留守井冈山坚持斗争”、“罗坊会议前后”、“在中共苏区的日子 里”、“突围”、“心向北斗”。
文章成稿后,母亲反复审阅、修改过。之后登载在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的《红旗飘飘》第21期(1981年1月版)上。
母亲在报刊上的署名文章还有许多,但目前我所看到的文章有如下 几篇:
1991年5月7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人民没有忘记他——看电视 剧〈井冈之子〉有感》一文。这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都 播放了。电视剧反映了父亲和母亲在井冈山斗争的一段传奇经历。她在 文章中说:“但愿今日的年轻人,别忘了我们的当年。没有当年,何有 今日!”她还说:“我作为他的终身伴侣和历史见证人,能在电视上重 见这段珍贵的历史和他的可亲可敬的生动形象,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欣 慰。人民毕竟没有忘记这老一代的革命者啊。”
1997年9月1日《解放军报》刊登了《在井冈山的日子里》,文章还 配有一张1931年11月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女红军在瑞 金的合影。该文一开始就说:“今年是‘八一’南昌起义70周年,也是 毛泽东同志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70周年。作为在红军初创时期就投身 部队的一名红军女战士,回想70年前的战斗经历,我不禁心潮起伏,往 事历历在目。”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牺牲了,作为他们 中的幸存者,我真是感慨万千。我希望今天的青年人不要忘记这一切,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完成你们的使命。”
199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凌霜傲雪一枝梅——回忆战
友曾志》一文。该文有三个小标题:“创业艰难百战多”、“心底无私 天地宽”、“感君情厚逼云端”。
文中写道:“1998年6月21日,党的优秀女儿曾志同志不幸与世长辞。作为她的老朋友、老战友我感到万分悲痛。在她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志就像一支凌霜傲雪的红梅,以她无比的坚贞和毅力,绽放在漫漫征途上。她不愧是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不愧是一名杰出的女革 命家。”
本是她的自传,一本是《拨乱反正的丰碑——忆耀邦同志在中组部的前 前后后》。为了完成后一本书,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她邀约了许多老同 志,数次召开座谈会,还调阅了当时中央的有关文件。她亲自撰写提纲 和部分章节。后因多病体弱实在不支时才请人代笔。初稿完成后,曾志 忍着化疗造成的痛苦,亲自校阅书稿。当我去医院看望她时,曾劝她要 注意休息。她却对我说:‘我们的生平历史不属于自己,是党的。我们 的历史一定要写出来,教育后人!’她鼓励我也将自己的历史回忆一下 写出来。” “今年3月6日我生日那天,没想到病榻上的曾志还写信来问 候,她写道:‘彭儒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消息知道太晚,医院没有 红色的纸,也没有什么好东西,仅表心意,请原谅。看到她用颤抖的 笔触写下的信,我一时间热泪盈眶,深深感念这位老朋友的情谊。”
1997年7月8日《中国妇女报》发表了母亲写的《天翻地覆慨而慷》 一文。
母亲写道:“1931年,我担任了苏区中央局妇委委员兼秘书,贫苦 出身的李坚贞大姐担任了妇女部部长。那时,我除了完成工作外,还要教李大姐识字。李大姐虽然不认得几个字,但却懂得不少革命道理。这 使我想到,许多贫苦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就是从红军那里得到 了最初的关于妇女解放的理念。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解救穷人的红 军一出现时,她们便毫不犹豫地参加红军,千难万险都不怕,甚至至死 不渝。她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杰出的妇女干部。”“现 在,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女同志,只有我一人健在。我亲眼目睹了我们 的国家如何在三代领导人的领导下排除了万难不断繁荣昌盛,也看到中 国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在下一个世纪即将到来之时(我想,我是能有 望代表为中国妇女解放而奋斗的老一辈人跨入新世纪的幸运者),我祝 愿中国妇女前程美好、幸福,也祝愿《中国妇女报》越办越好。”
母亲期盼跨人新世纪的靡终于实现了。而且赃纖纪又幸福地生活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