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24来源: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成功实现,这意味着党领导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审视这一伟大实践,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确信,人民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亮眼底色。
为了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民心所向,是人民幸福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党勇挑历史重担,践行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了“守人民的心”。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惠及人口最多、规模体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小康社会,它不是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理想的简单的现代升级版,更不是西方福利社会机械的东方复刻版,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版的小康社会,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中为了人民是其价值追求,也是其显著特征。
为了人民体现为抓重点、补短板。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和弱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接力棒,领导人民开展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贫困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切实兑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郑重承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们党又马不停蹄地领导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全面小康社会高质量建成。
为了人民体现为抓落实、控风险。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小康包含但不限于脱贫攻坚,也不是简单放大版的脱贫攻坚,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超级民生工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同向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攻坚战,同向发力进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反腐败斗争、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等,都旨在解决制约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人民体现为观大局、谋长远。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不会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停止,因此全面小康社会不是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终点,而是动态的、发展的新起点。作为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我们党初心使命的传承接力。
依靠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从革命、建设到改革,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并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伟大历史任务,更需要紧紧依靠人民,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脱贫困不仅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大事,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的庄严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诺,我们党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在纵向上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体制机制,在横向上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30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军队定点帮扶4100个贫困村;12.3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帮扶7.28万个贫困村。全民参与攻坚、全民努力攻坚,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彰显了伟大的人民力量。
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贫困群众是脱贫的行动主体、受益主体,脱贫攻坚就是在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攻破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双重壁垒,变“苦熬”为“苦干”,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在改变贫困面貌的基础上创造幸福新生活。
汇聚全民力量奔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奋斗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过程,也是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奔小康强大动能的过程,更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伟业的过程。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党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注重聚民力、汇民智,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磅礴力量。
成果由人民评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自信底气
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服务的评判有一套人民标准,即强调人民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完成得怎么样,承诺兑现得如何,最终都要由人民说了算。
脱贫攻坚把人民群众认可度作为评价指标。脱贫攻坚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和成色的核心指标,如何判断脱贫攻坚是脱真贫、真脱贫,关键在考核评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而且要较真、叫板”。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先后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评价办法》《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形成了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体系,完善了以省为单位采取省际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媒体暗访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在直接决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的第三方评估中,群众(既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包括非贫困户)认可度是必考项,而且必须高于90%,否则一票否决,这充分证明了人民评判的效力,也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决心和自信底气。此外,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包括中央巡视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民主党派、扶贫办、纪检监察、检察、审计、财政、群众、媒体、社会等在内的多渠道全方位脱贫攻坚监督体系,以及定期开展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无不把人民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作为重要监督结果并运用到考核评估中,由此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尺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除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涉及教育、医疗、环境、住房、养老、交通等各个民生领域,人民群众对此最有发言权。那些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恪守由人民评判的根本尺度,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近年来涌现的“马上就办”“接诉即办”“一网通办”“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等,以及地方领导留言板、信访直通车等,都把工作评价交给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纳入考核范围,无不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实现宏伟目标的自信底气。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
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5月26日01版 郝永平 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