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井冈山红井冈培训基地官方网站!
井冈山领导干部红色教育培训

十九届五中全会

正文

发挥制度优势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时间:2021-06-19来源:阅读:()

[内容提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需要发挥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了部署安排。我们要立足制度成效增强制度自信,用好制度优势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关键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建议》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安排部署,以发挥制度优势,有力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
一、立足制度成效增强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就《建议》所作的说明中指出:“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63页。]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稳则国家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任重而道远,又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十分重要。
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四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这个变化,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要准备应对新的风险挑战。
在这样的内外环境变化面前,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守,有利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制度自信既要有强大的精神和信仰力量来支撑,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成功实践彰显制度优势,为制度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撑。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被马克思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这两大问题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质相适应才能解决。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适于社会管理之外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现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性质反过来反对生产者本身,周期性地突破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并且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性地和破坏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而随着社会占有生产力,这种社会性质就将为生产者完全自觉地运用,并且从造成混乱和周期性崩溃的原因变为生产本身的最有力的杠杆。”“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年版第560、560—561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社会化大生产实行社会调节的设想,在新中国得到实践。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用中长期计划、规划成功地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制定了现代化发展战略。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形成、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现代化“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52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对原来的现代化战略构想作出调整,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即“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按照这个现代化战略构想,第一步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用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来实现这个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三步走”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就到21世纪中叶的第三步发展战略作出安排,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21世纪头20年的目标明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根据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已经成功实施了13个五年计划和规划。现代化始终是五年计划和规划的主题。而这70年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据统计,1952—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5G通信、移动支付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科技成果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7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不足50元提高到28228元。特别是,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7.7亿人减至2018年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97.5%降至1.7%,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5—46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主要优势,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其他还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坚持党指挥枪,坚持“一国两制”,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等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后,“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中,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让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现在,党中央绘就新的发展蓝图。党的十九大对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第一步用15年时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再奋斗15年,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据这个战略安排,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制定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六新”目标,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能够续写“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二、用好制度优势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几十年来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把握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制定符合实际、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规划,也有强大的执行力把规划落到实处。这与一些国家执政党频繁更迭、只顾眼前不谋长远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为世人称道的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制定中长期规划必须要适应那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必须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规划。恩格斯在谈到社会化大生产进行社会范围的调节时曾经指出:“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年版第560页。]
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如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了长期的积极探索,以使制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五年计划规划符合中国实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汇报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汇报,阅看许多大工厂的书面汇报,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阐述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 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44页。]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要求。1979年,他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这里问题很多,需要全党做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我们也一定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妥善解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164页。]这年10月,他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讲话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求得较快发展速度的要求,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我们有了这么大一个雄心壮志,究竟怎么搞比较顺,比较能够经得起风险,比较能够克服困难,克服障碍,求得比较快的发展,这个问题只能靠大家的集体智慧来解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6、201页。]新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党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等问题上,都作了大量探索。
在领导制定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思考,努力让制定的目标和规划符合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他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话,作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页。]的重要论断,并就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讲了六点意见:(1)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2)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3)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6)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议》起草过程,是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建议》起草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四五”规划编制明确提出一系列要求,强调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他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8月16—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8月10日,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建议稿起草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三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两次会议分别进行审议。
《建议》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12项重点任务和工作部署,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这份《建议》,形势判断科学清醒、目标要求高远务实、指导方针旗帜鲜明、任务部署指向明确,为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中央领导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蓝图,也领导党和人民贯彻实施蓝图,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要发挥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就制度落实来说,有几点是应该突出强调的。
一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34页。]要进一步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二是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中央通过《建议》后,下一步就要根据全会的精神,分别制定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提交各级人大通过后实施。这些规划构成了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遵循。为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还要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
三是激发地方和基层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精神。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方发展水平不一,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落实《建议》的任务要求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模式,而需要地方和基层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学深悟透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结合各地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13个五年计划和规划的执行情况,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执行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又一次突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社会号召力、群众组织力和资源调配力。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也一定能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7页。]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体制机制必须随之不断完善,才能不断适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发展的社会,他们并没有为未来的人们提供具体的固定的模式,而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去决定。马克思说:“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第541页。]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即使明天就实行这种变革(指逐步地实行),我根本不认为有任何困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第601页。]马克思、恩格斯设想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说:“当然,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4页。]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自那以来40多年,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农村改革率先突破,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接续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4—105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重要一环,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规划、同部署,改革势头不弱、力度不减。改革贯穿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以及关于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等工作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措施。如科技创新领域,提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国内市场领域,提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乡村振兴领域,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文化建设领域,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绿色发展领域,提出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以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外开放领域,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等。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建议》对这方面作出重点部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单一的、管得过多过死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3页。]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与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话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7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署,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有效市场方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推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健全和完善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方面,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其战略导向是国家发展规划,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与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各方面政策紧密配合,实现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方面,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这些改革,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50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来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彰显;展望前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将有力地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01-06 熊亮华 


网站首页

拨打电话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