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来源:阅读:()
1977年,上海市郊区一家工厂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正小心翼翼地收集一种有毒气体,用作一项合成实验的原材料。
这种气体叫做光气,又称“碳酰氯”,是一种剧烈窒息性毒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用作化学武器。然而,它却是合成有抗疟功效的一种青蒿素类衍生物的原料之一。如果这项危险的实验顺利完成,科研人员就有可能把青蒿素做成注射针剂。
01
1972年,青蒿素投入临床试验后,有效率稳定在80%以上,抗疟作用强大且迅速。但科研人员在大量临床试验中发现,由于青蒿素不溶于水,用药时只能口服而不能注射。在救治昏迷无法口服青蒿素的疟疾病人时,面临着有药不能用的尴尬处境。
为此,国家下达了青蒿素结构改造任务:提高青蒿素溶解度,使青蒿素除口服药外还能作为注射针剂,从而提高疗效。
经过无数次试验,青蒿素结构改造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率先取得了突破。大家发现一个代号为“SM224”的醚类衍生物,最有可能被做成注射剂。
在1978年至1980年近三年的时间里,科研人员把“SM224”制成能够肌肉注射的油针剂,在海南、云南、广西等疟疾流行区进行临床试验,总共治疗了1088例疟疾病例,治愈率超过90%。最终,“SM224”被命名为“蒿甲醚”,成为在青蒿素结构改造任务中第一个研发成功的青蒿素类衍生物药物。
但是,蒿甲醚油针剂不能用于静脉注射。解决青蒿素的水溶性难题,就成了突破青蒿素类药物研发“瓶颈”的关键。
02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争取在较短时间内重点解决抗药性疟疾的防治药物、抗药性疟疾的长效预防药和驱避剂三个方面的问题。
于是,一项紧急任务以开会日期5月23日为代号,命名为“523” 项目。
1977年4月,全国“523”办公室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中西医结合防治疟疾药物研究专业座谈会”,重点解决青蒿素不溶于水的问题。最后,这项攻坚任务被交与广西桂林制药厂。
桂林制药厂成立了项目专题组,总工程师刘旭任组长。
为让药物能溶于水,刘旭和同事们从改换有机溶剂、改换还原剂方面着手,进行了大量尝试。
这个试验代号“804”的衍生物,是青蒿素的一种琥珀酸单酯,后被命名为“青蒿琥酯”。由于解决了水溶性问题,青蒿琥酯可以直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快速抢救病危昏迷、无法口服抗疟药的重症疟疾病人,弥补了青蒿素、蒿甲醚不能静脉注射的缺点。
2002年,青蒿琥酯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目录。2006年,青蒿琥酯被推荐为疟疾抢救和治疗的第一选择。截至2022年,青蒿琥酯已挽救了数百万危重疟疾患者的生命。
从只能口服到可以肌肉注射,再到能静脉注射进行急救,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解决了青蒿素类药物的剂型难题。
03
尽管青蒿素类药物可以快速治疗疟疾,但单独使用仍存在药效短、复发率高的缺陷。如果长期使用,很可能导致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因此,寻找一款长效抗疟药和青蒿素类药物配合使用,成为中国科研人员需要攻克的又一个难关。此时,在“523”任务中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发挥了作用。
本芴醇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在“523”任务中研发成功的一个化学抗疟药,是治疗疟疾的长效药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如果将它和起效快的蒿甲醚联合使用,正好可以形成互补。
研发团队把配方比例计算到相对精确的范围内后,开始进行人体服药试验。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自从1967年接受“523”任务开始,不断以身试险,摸索治疗疟疾的方法。
在多年的临床疟疾治疗经历中,最令他感到棘手的是恶性疟疾。李国桥认为,只有彻底摸清疟原虫的发育繁殖规律,才能找到制服它的法宝。
要验证这个新理论,必须将一批恶性疟原虫注入健康人体内进行实验,而接受这种实验需要冒着生命危险。
李国桥和同事郭兴伯共同商定了完整的实验方案,由郭兴伯为李国桥注射带有恶性疟原虫的血液。同时,郭兴伯也把自己列为了自身感染志愿者。
注入恶性疟原虫后第四天,李国桥开始发烧,体温不断升高。郭兴伯拿来抗疟药要他赶快服用,但李国桥觉得实验还不到停下来的时候。
直到确认记录下两次发烧数据并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之后,李国桥终于同意给自己注射抗疟药蒿甲醚并服用退烧药。
这个实验和其他10位自身感染志愿者以及93个病例的数据记录,验证了 “疟原虫一个裂殖周期引起患者两次发热”的恶性疟发病规律。这些数据和研究结论被收录在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中,为全世界科研人员攻克恶性疟疾提供了基础依据。
04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疟疾流行形势依然严峻。
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南美、东非等国家和地区,疟原虫开始进化出抗药性。传统抗疟药逐渐失效,全世界急需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来治疗疟疾。中国防治疟疾的经验和智慧,以及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疟疾的良好效果,迅速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席阿南德(Nitya Anand)教授特别提到:“青蒿素的发现和青蒿素衍生物研发成功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于该类化合物的独特结构及抗疟作用方式,与任何已知抗疟药毫无雷同之处,为今后设计合成新抗疟药提供了新路子。”
中国科研人员研发的复方蒿甲醚,正是彻底杀死疟原虫,延缓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案。
1992年2月20日,复方蒿甲醚获得国际专利,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国际专利的原创药组方发明。
1998年,复方蒿甲醚获得中国、美国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并在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开始为世界抗击疟疾做出贡献。
2010年,中国正式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9年10月,国家消除疟疾专家组正式确认,2016年所发现的一例云南盈江龙盆村的病例为中国最后一例本土感染疟疾病例。
来源: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