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的两侧有两个小山头——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山头的面积加起来虽只有3.7平方公里,却是五圣山的天然屏障。1952年3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主持召开了志愿军作战会议。会上,彭德怀做出一项重要决定:由志愿军在二线休整的三个军接替第一线三个军的防务,其中第15军接替第26军在五圣山、斗流峰、西方山一线的防御。
会后,彭德怀对时任志愿军第15军军长的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五圣山如此重要,彭德怀为何选择第15军接替防守五圣山阵地呢?来自第二野战军的志愿军第15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参加了1951年4月22日发起的第五次战役。战役期间,志愿军第15军于涟川附近撕裂美军“堪萨斯防线”,后又与美军第2师交手,并在大水洞地区痛歼“联合国军”第38团大部,俘虏300多美军。在极度疲劳,粮食、弹药供应严重短缺的不利态势下,志愿军第15军突然接到志愿军司令部的紧急命令,在角屹峰、朴达峰一线顽强阻击敌军进攻,全军将士血战十昼夜,与兄弟部队一起粉碎了“联合国军”攻占铁原、金化,截断志愿军东线主力兵团退路的企图,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志愿军第15军的出色表现,给彭德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第15军扼守战略要地五圣山。这是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后一次排兵布阵,也是他战争生涯中最后一次调兵遣将。随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坚守住战线,不但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成为政治上的需要,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筑城活动。
在轰轰烈烈的筑城活动中,刚接防五圣山一带防御任务的志愿军第15军指战员凿出了近9公里的战防坑道和总长50公里的堑壕与交通沟。有了坑道做掩护,志愿军指战员在五圣山开展了一场让敌人叫苦不迭的“冷枪冷炮”运动。
志愿军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军事行动,令1952年5月刚刚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马克·克拉克上将如坐针毡,他急于用一场胜仗打破僵局。10月8日,克拉克批准了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的“摊牌作战”计划。为隐蔽进攻上甘岭的企图,范佛里特煞费苦心,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营造出即将进攻西方山的假象。为进一步改善防御态势,志愿军第44师决定以第87团3营夺取391高地。10月11日晚,指战员秘密潜入391高地前沿的草丛中。第二天下午两点,南朝鲜军的纵深炮火对潜伏区试射了数发燃烧弹,烈火很快烧到邱少云身旁。为了遵守战场纪律,邱少云忍受着烈火焚身的巨痛,一动没动,以年仅26岁的生命换取了潜伏部队的安全。
下午5点,在潜伏了19个小时以后,邱少云的战友们高喊着“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一举攻占391高地。为表彰邱少云烈士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战后,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从10月12日起,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上甘岭地区进行了持续两天的火力突击,上甘岭的枪炮声就这样打响了。无论是严阵以待的志愿军,还是来势汹汹的“联合国军”,谁都没有料到起初就是上甘岭地区两个山头上的战斗,会像滚雪球那般越打越大,最终发展成为一场载入史册的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