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来源:阅读:()
1945年6月,“延安第二保育院”建立后,加上此前“延安第一保育院”和“中央托儿所”,延安已拥有三个保育机构,受护儿童也涵盖了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到7、8岁的少年儿童。
在延安保育院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不论是各级干部还是边区百姓,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保育院。那时的延安,山坡上、大树下、窑洞前,随处可见孩子们愉快玩耍的身影。延安,既是大人们心中仰望的革命圣地,也是孩子们在战争时期的温暖港湾。
此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快乐成长之时,战争的阴霾,正悄然向延安逼近。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撕毁“双十协定”与政协协议,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随后,又向其他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战争之初,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中国共产党依然坚强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作战,痛击敌军。
国民党军队接连失败,让蒋介石气急败坏,他开始谋划针对陕北和山东两大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6年8月的一天,朱德夫人康克清行色匆匆来到了保育院的院子里,她把时任保育院院长张炽昌叫到一旁,要他尽快在后山制作一批能够安放在马背上的木驮床。
当时还不到30岁的张炽昌是延安第二保育院首任院长,他上过军校,带过兵,也打过仗,担任第二保育院院长前,是中央军委的军事干部。起初,得知消息的张炽昌,抵触情绪很大。但康克清却耐心地给他做工作,并真诚地对他说: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自己也是从军事干部转做妇女儿童工作的。
康克清的未雨绸缪很快得到了印证。
1946年冬,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计划进攻延安,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为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中共中央决定延安保育院和非战斗人员要尽快撤离!
战争形势瞬息万变,没有人知道行军需要多长时间,更没人知道目的地究竟在哪里。直到此时,军事干部出身的张炽昌才终于体会到康克清当初的用心良苦。
军事素质过硬的张炽昌马上组织起全部保育员,将自己在战场上的经验传授给大家,这其中,最要紧的问题,就是在行军途中,如何应对敌机的扫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保育员们用玩游戏的方式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求生技巧,这一幕既温暖又残酷。此时,物资转移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马匹、衣物、食品、药品,准备这一切,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
临行前,康克清再次来到了保育院,原本欢声笑语的院子里,挤满了马车和物资。看着眼中满是天真与好奇的孩子们,康克清向保育院全体人员发出了动员。
“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这激昂的口号不仅是行军的目标,更说出了所有保育员们的心声。
1946年的冬天,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带着懵懂与不舍,坐进了马背上的特制摇篮,在保育员“妈妈”及359旅战士的护卫下,开始了颠沛坎坷的转移之旅。
这种放在马背上的小床,就是孩子们转移途中的摇篮。由于战事变化无常,“马背摇篮”的行军速度只能根据敌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敌情紧迫时,行军速度明显加快,当敌情缓解时,则走走停停,寻找落脚点,让孩子们休息。
行军途中,“马背摇篮”曾数次遭遇国民党飞机的空袭,但在张炽昌和其他保育员的高度戒备下,孩子们都会按照之前“做游戏”的样子,就地趴下隐蔽。这时,保育员们再扑到孩子身上,用身体做掩护,孩子们就这样安全度过了数次危机。
即便准备充分,意想不到的危险仍然随时考验着保育员们。有一次,国民党军飞机突袭,敌机在空中盘旋几圈后扔下炸弹。顿时,受惊的马四处乱窜,孩子们一片哭声,一个男孩,被吓得到处乱跑。
1947年2月,“马背摇篮”的队伍走到了山西汾河。
此时战事正在胶着,前方就是敌人的封锁线。为了躲避敌人的搜索与监视,张炽昌化整为零,将保育工作人员与孩子们分为一个个战斗小队,时任延安保育院保教科党支部书记的程宜萍当时就负责带领其中的一个小队。在这个小队里,有六个孩子和一名警卫员,其中有两个孩子,正是程宜萍的女儿。
然而,就当小队即将渡过汾河上的浮桥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河水冰冷刺骨,掉进河里的刘松柏和姐姐瞬间被冻得浑身麻木,在水里动弹不得,几近昏厥。而此时,她们的母亲早已护送其他孩子渡过汾河。
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况且是两个孩子同时掉进河里淹死,得知噩耗的程宜萍心如刀绞,她想回去救自己的孩子,但她又不能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因为她还要负责另外四个孩子的安危。
更重要的是,程宜萍还负责保管着几个珍贵的文件箱,里面放着的是延安保育院一百多位孩子的档案,等革命胜利时,这些档案将成为孩子们找到父母的重要依据。
极度痛苦中,程宜萍带着满脸的泪水忍痛向前走去。
自1946年冬天从延安出发,“马背摇篮”渡黄河、过绵山、翻太行,在这场举世罕见的大转移中,面对敌机轰炸,保育员“妈妈”用身体死死护住孩子;在野外遇到猛兽,保育员“妈妈”,又拿起木棍驱散狼群。孩子们在保育员与战士们的护送下,辗转了三千里,避开了无数危险。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于7月通知保育院准备迁入北平。9月24日,“马背摇篮”终于坐上了前往北平的火车,在那里,他们将迎来全新的人生。
这是一次旷古未有的“娃娃长征”,孩子们在“马背上的摇篮”里度过了近三年时光。在各解放区军民的协力保护下,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在战火中辗转三千里,竟无一人掉队,也无一人伤亡。
80多年前的延安,在连绵的战火之中,中国共产党竭尽一切为了孩子的故事,展现出感人至深的大爱情怀。延安保育院充满传奇的往事,让人们感受到那个不平凡的年代和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儿童所经历的不平凡的磨炼。
“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当年回荡在宝塔山下的誓言,穿越时空,初心不改。
来源: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