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来源:阅读:()
他曾言:
“愿以此生换罗布泊上空轰鸣!”
后来
他真的用一辈子的时间
只做了一件事
扎根戈壁荒漠50余年
参加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最挂念的仍是
祖国的核工业
他就是“两弹一星”开拓者
林俊德院士
10年前的那个5月
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时至今日
仍有许多人不舍告别
……
生命的最后10小时
他仍坚持工作了74分钟
2012年5月4日
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从确诊到去世的27天时间里
他戴着氧气面罩
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
坚持着在电脑前工作
在他的电脑里
有关系国家
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
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
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请求从ICU转到普通病房
当时
他已经有严重的腹水
但仍反复跟主治医师说
“我还有一个课题没做完
你一定要让我出去
我在这里什么也做不成”
2012年5月31日
林俊德病情恶化
他9次请求甚至哀求医生
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最终
家人实在不忍心
让他重新坐回了电脑前
这一天上午
一直强忍着巨大痛苦
坚持工作的林俊德
颤抖着对女儿说
“C盘我做完了!”
这时
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
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
他几次问女儿:
“我的眼镜在哪儿?”
女儿说:
“眼镜戴着呢”
病房人很多
但没人说话
最后
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
“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
他则回答
“坐着休息
坐着比躺着好啊
我不能躺下
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那一刻
他比谁都清楚
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
但他不能躺下
他的使命还未完成
两个小时之后
林俊德累得再也支撑不住
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
回到了病床
他大口喘着气
眼神也暗淡下来
这一躺下后
他再也没能起来
老伴儿轻轻地
抚摸着他的额头
弥留之际
他艰难地再三叮嘱老伴儿
“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藏身大漠40载
为国铸“核盾”
1963年
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进修的林俊德
接到了一个神秘的通知:
立刻收拾行囊
启程出发
和他一同出发的
还有全国各地200多位年轻科技人员
几经辗转
他们抵达一个
当时在地图上
都还无法找到的地方
这片没有人烟的戈壁
就是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
面积相当于江苏省的
马兰核试验基地
当时
只有25岁的林俊德
领到了格外艰巨的任务
担任首颗原子弹冲击波
压力自记仪研制小组组长
可是
这个算上他自己
就只有几个人的小组
谁都没见过
冲击波机测仪器到底长什么样
当时
既没有实验设备
更没有技术资料
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
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
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
埋头研究
当时的马兰
科研条件十分艰苦
林俊德和他的科研人员
住着地窝子
吃着窝头
喝着又咸又涩的地表水
艰难地推进着科研攻关
1964年10月16日15时
罗布泊一声巨响
蘑菇云腾空而起
在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
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
人们纷纷跳出战壕
将帽子抛在空中
相拥而庆
然而
另一场景却鲜为人知
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
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
无所畏惧地向核爆中心开进
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
在那些义无反顾的逆行身影中
就有林俊德
当天晚上9点
周恩来总理
在人民大会堂宣布: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然而
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是
这个长得很像罐头盒
却成功记录了
中国首次核爆炸精准数据的仪器
竟然是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
闹钟等零件鼓捣成的高科技
后来
从原子弹到氢弹
从大气层到地下
每一次试验转型
对于林俊德来说
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但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
不断向核爆炸力学领域
发起一次次的冲锋
在后来解密的视频中
林俊德激动地说:
“这是我们国家进行的
一个伟大的事业
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
为这个工作
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
宁可牺牲生命
绝不拖欠使命
生命的最后时刻
林俊德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
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
把自己最后的心跳
献给祖国
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
向为国防科技
奉献一生的林俊德院士致敬!
来源:时代楷模发布厅综合、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